唐任远,1931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电气科学家,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工业大学终身教授。他是我国稀土永磁电机领域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稀土永磁发电机,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出版专著10部,发表论文401篇,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百余名,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30余项表彰。
1953年,22岁的唐任远作别刚做完手术的老父亲,奔赴承载时代使命的东北热土——这个抉择,成为他扎根东北70余载的起点。
20多年后,他用智慧和心血照亮了中国第一台稀土永磁电机的诞生之路。3kW、20000r/min的银色机身轰鸣旋转,宣告着一个领域“零的突破”。
“我必以知识回报人民”
1931年6月25日,唐任远出生于上海。尽管家境清贫,父亲仍克服困难,将孩子们送进学堂。
1949年秋天,唐任远以优异成绩叩开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的大门,也立下了科学报国的志向。1953年,“支援东北建设”的号召传来,刚刚大学毕业的唐任远不顾家人反对,远赴沈阳。
唐任远的热忱在黑土地上迅速燃烧。他马不停蹄投身沈阳变压器厂、高压开关厂的扩建设计,1962年调入沈阳机电学院(沈阳工业大学前身)。“党和国家哺育我成长,我必以知识回报人民。”这句承诺,如磐石般支撑着他此后60余载的风雨征程。
“人生这场‘跳高’没有极限”
1978年冬,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下达的3kW、20000r/min高速发电机研制任务难倒了多家科研单位。当任务辗转落到沈阳机电学院时,唐任远清楚这是块“硬骨头”——国内尚无先例,国外资料寥寥无几,且自己已47岁,10年未系统深耕科研。“老唐,你就干吧,学校是你的坚强后盾!”领导态度恳切,唐任远毅然接下重任。
彼时的科研条件堪称简陋,临时组建的7人研发小组找了间只有桌椅的办公室,连落座之处都需轮流相让。唐任远带领同事们拟制“平行交叉运行方案”:设计、计算、采购、制作多环节同步推进。1979年的元旦与春节,大家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当年6月,我国第一台高速稀土钴永磁发电机问世,成功经受24000r/min极限测试,各项性能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预定要求。专家组评价该成果:“对开展我国稀土永磁同步发电机的研究具有推动作用,填补了国内空白。”
唐任远常说:“跳高运动员拼命追求的是今天比昨天跳得高、明天比今天跳得高,但跳高总会有个极限,而人生这场‘跳高’没有极限。”首战告捷的唐任远,持续向更高目标发起挑战。当得知哈尔滨电机厂欲花费巨额美元从国外引进铝镍钴永磁电机图纸时,他带着一沓厚厚的论证报告登门拜访,承诺“性能不达标分文不取”,最终打动了厂方。
历经一年多奋战,世界容量最大的60—75kVA稀土永磁副励磁机研制成功。1983年第7届国际稀土永磁学术会议上,国外专家见此样机不禁惊叹:“中国稀土钴永磁应用已达国际先进水平。”这项成果让我国从技术引进国跃升为输出国,配套的21万kW汽轮发电机出口巴基斯坦等国,创汇近2000万美元。1985年,75kVA稀土永磁副励磁机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同年研制的160kVA机型批量投产后,显著提升了电厂运行可靠性,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专门以此为内容作简报上报中央。
唐任远仍未停止攀登的脚步。他带领他的研究生攻克三维磁场计算难题,编制的程序成功求解永磁电机磁场分布,相关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将电磁场理论应用于大型变压器研究时,他提出三维涡流场解法,成功破解720MVA巨型变压器的损耗与抗短路问题,1999年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我的事业在沈阳工业大学”
1979年成为学校第一批硕士生导师、1990年担任首位博士生导师,唐任远始终以育人为己任。他首创“五个能力”培养体系,并坚持研究生入学即参与实际课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行业翘楚。
岁月未曾消弭唐任远的奋斗热忱。78岁高龄时,他创下连续六夜乘火车辗转于各个城市之间的纪录:到北京研讨高效电机、到南昌洽谈合作项目、到包头筹建分支机构、再到北京对接材料开发……同行的年轻同事觉得不必如此辛劳,唐任远却说:“火车上既能休息,又能节省经费,白天还能照常工作,一举多得。”
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上海多所名校以优渥条件力邀其返乡。“我的事业在沈阳工业大学,这片土地更需要我。”正是这份坚守,让唐任远带领团队创造了沈阳工业大学的多个“第一”:第一个博士点、第一个国家重点学科、第一个国家级科研平台,这些“第一”让一所普通高校的电机学科跻身全国前列。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那盏在简陋实验室点亮的灯,从未因岁月流转而暗淡。从青丝到白发,唐任远让这束光穿越数十载,成为后来者心中永不熄灭的精神灯塔。